新闻资讯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0755-25565688
  •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3002号万通大厦1722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 近20年气候灾害数量急剧上升
近20年气候灾害数量急剧上升

来源: 《生态经济》 | 更新时间:2021-06-11 17:29:00| 作者:|点击:

近20年气候灾害数量急剧上升
文/ 吴慧玲
长春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经常关注国际新闻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气象灾害好像越来越频繁了。比如每年夏秋季节如约而至的美国加州山火,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持续升级的飓风,澳大利亚连绵数月的极端高温干旱和森林火灾,南美洲智利海岸的赤潮,印度恐怖的50摄氏度极端高温,南部非洲的超强降雨、山洪、泥石流,东非和中亚地区遮天蔽日的蝗灾,太平洋岛国因海平面上升所面临的灭顶之灾,等等。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2020年10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气候服务状态报告》显示,过去50年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事件共发生了1.1万起,直接或间接导致了200万人死亡和3.6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令人忧虑的是,全球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事件正在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UNDRR)2020年10月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显示:1980—1999年,全球气候相关自然灾害数量为3656起,受灾人口为32亿,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据直线飙升,2000—2019年自然灾害数量猛增至6 681起,受灾人口也从32亿增加至39亿。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科学家们的大量研究都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灾害的重要推手和诱导因素。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都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灾害,防止全球变暖,需要全球各个国家一道努力,共同承担起对人类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全球气候灾害愈发频繁


为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世界各国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常规议程,推动世界各国共同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2009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2020年10月13日是全球第3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为纪念这一重要节日,联合国国际减灾署、比利时灾害传染病学研究中心(CRED)等机构和高校以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RED)所保存的应急管理数据库(EM-DAT)为基础,统计和撰写了《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报告2000—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将造成10人及以上死亡、100人及以上人口受影响的自然灾害统计涵盖在内,是对近数十年全球自然灾害数据的权威梳理和统计。

《报告》统计的自然灾害中既包括地震、火山爆发这样的地质灾害,也包括洪水、风暴、干旱、极端高温和寒潮等气候灾害。统计数据显示,1980—1999年这20年间,全球共发生4212起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约119万人死亡,受灾人口达32.5亿,经济损失超过1.6万亿美元。其中气候灾害为3656起(占比86.80%),死亡人数超99万人(47%死于干旱和饥荒),受灾人口达32亿。在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2000—2019年),全球共发生重大自然灾害7348起,造成123万人死亡,受灾人口超42亿,造成全球经济损失约2.97万亿美元。其中气候灾害为6681起(占比90.92%),造成51万人死亡,受灾人口为39亿。纵向对比全球40年的气候灾害数据可以发现:全球气候灾害的数量已经从3656起猛增至6681起,受灾人口从32.5亿猛增至39亿。这深刻地反映出全球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引发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气候灾害已经完全主导了全球自然灾害格局,应对气候灾害刻不容缓。

从全球气候灾害的增长速度来看,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9年干旱灾害的数量从263起上升至338起,增幅为28.52%;极端气温灾害的数量从130起上升至432起,增幅为232.31%;洪水灾害的数量从1389起上升至3254起,增幅为134.27%;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灾害数量从254起上升至376起,增幅为48.03%;风暴灾害数量从1457起上升至2043起,增幅为40.22%;高温干旱引发的野火数量从163起上升至238起,增幅为46.01%。整体来看,40年间,与气候相关的直接灾害、次生灾害数量增长迅猛。气候灾害的警钟已经在世界各地敲响,各国政府需要提高警惕、积极应对。

从全球气候灾害的类型来看,2000—2019年全球发生的7348起自然灾害中主要以洪水和风暴为主,其中洪水灾害事件3254起,占比44% ;风暴灾害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沿海地区,共发生2043起,占比28%。此外,极端温度、干旱、野火事件分别为432起、338起和238起,分别占比6%、5% 和3%。总体而言,在2000—2019年期间,每年的灾害事件数量和灾害子群的分布相对稳定,平均每年发生灾害数量367起。

从自然灾害发生的区域来看,亚洲是全球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全球7348起自然灾害中有3068起发生在亚洲地区(占比41.74%),1756起发生在美洲(占比23.90%),1192起发生在非洲(占比16.22%)。《报告》分析认为,由于亚洲大陆特殊的地理构造(如河流流域、洪泛区和地震断裂线等)以及相对密集的人口是自然灾害高发的重要原因。

为科学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报告》从总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说明。从受灾人口来看,2000—2019年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人口超过42亿,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两个年份分别是2002年和2015年,受影响人口分别为6.58亿和4.3亿,部分原因是这两个年份在印度地区出现了普遍的干旱,因干旱每年受灾人口都超过3亿人。其中,从不同自然灾害的影响来看,洪水、干旱和风暴是对全球影响最大的三个灾害类型,其中受洪灾影响的人口数量最多,为16.5 亿,占比41%,受干旱影响的人口数量为14.3 亿人,占比35% ;受风暴影响的人口数量为7.27 亿人,占比18%。从死亡人口来看,2000—2019年全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口为123万人,主要集中在2004 年、2008 年和2010年,这3个年份分别发生了印度洋海啸、缅甸纳尔吉斯飓风和海地地震,单一灾难事件死亡人口都超过10万人。从经济损失来看,2000—2019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97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国家经济损失超1.32万亿美元(美国经济损失1.03万亿美元),占比45%;亚洲国家经济损失为1.26万亿美元(中国、日本的经济损失分别为4820亿美元和4390亿美元),占比41% ;欧洲国家经济损失为2710亿美元,占比9%;大洋洲和非洲国家经济损失分别为820亿美元和270亿美元,占比3% 和1%。其中,从灾害类型来看,风暴导致的经济损失最大,为1.39万亿美元,占比47% ;其次是洪水和地震,导致了6510亿美元和63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分别占比22%和21%;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为1280亿美元,占比4%。

总体而言,通过对全球近40年的气象灾害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了近一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频率还会持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现阶段人类必须全面了解气候灾害的负面影响,探究其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全球气候灾害频发恶果凸显


全球热量、降水平衡是经过亿万年地球演化而来的,这使得全球气候、地理、生物、人口、经济、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气候灾害的出现,是全球热量和降水系统紊乱的结果,会对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影响已经显现,比如农业减产、海平面上升,而另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还在暗中酝酿。

气候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进一步加重了全球粮食危机和人道主义危机。温度和水分是农作物生产的关键,一旦外界温度和水分发生显著变化,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2018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表明,高温干旱对玉米、大豆和小麦的单位产量影响巨大,谷物类作物粮食单产的波动至少有30% 的因素可以归咎于极端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频发,受其影响,2018年欧洲中部、北部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地区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少,导致这一区域的谷物产量下降明显,而欧洲南部地区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却遭遇了连续降雨的袭扰,导致这些地区的谷物产量和品质出现明显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事实在全球粮价上得到迅速体现,2018年全球粮价在一个月内就飙升了25%。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估计,气候灾害是全球20多个国家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使得3900万人陷入粮食短缺和饥荒中。从长远来看,气象灾害会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受气候灾害的影响,到21世纪中叶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地区(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都将遭受重创,气候变暖极有可能使全球小麦产量在21 世纪末下降60%,届时将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综上所述,洪水、干旱、风暴、极端温度等扰乱了全球固有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循环模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的单位产量、收获面积和种植强度都出现明显下降,粮食危机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气象灾害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古语讲“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其实是相当有道理的。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畜死亡,由于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再加上高温湿热环境,极容易引发水体污染、蚊虫肆虐,极大地增加了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概率。譬如,2002年印度孟买遭遇洪水侵袭后,又发生了烈性瘟疫和多种传染性疾病,导致至少85人死亡。2004年,孟加拉国发生洪灾之后,由于当地卫生设施短缺,导致霍乱弧菌等快速传播,致使1.7万人出现腹泻症状。除此之外,极端高温天气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者对比分析了2013—2015年我国130 个地区暖季死亡人数、气象数据,研究发现高温热浪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5.7%,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22.0%。这一结论在世界各地也得到广泛的印证,众所周知,英国大部分国土都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常年凉爽湿润,但是近年来英国因高温致死事件频频登上新闻。2013年,英国因高温导致760人死亡,2018年死亡人数为650人,2019年死亡人数为614人,据英国《卫报》网站发布的一项研究,预计到2050年英国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增加257%。除了英国之外,印度也发生过大量高温致死事件,据报道2018 年印度有超过5000人因为高温热浪而直接或间接死亡,2019年印度部分地区出现了50 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直接导致数百人死亡,更骇人听闻的事件是有4名乘客直接活活热死在火车上。极端高温天气还增加了雾霾的发生概率,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区域雾霾的形成有着显著联系,而雾霾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气候灾害除了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之外,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气象灾害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死亡、疾病、灾荒、饥饿等,如果长期受负面的事件和情绪折磨,将会增加正常人罹患应急性心理障碍的风险,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气候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已经在短时期内显现出来,而有些影响才刚刚显现或尚未显现,比如最近的科学研究就发现2019—2020年发生在东非和中东地区的蝗灾也与气候变暖、气候灾害有着显著联系。因此,人类在未来还有可能会面临来自气候灾害的其他危害,这是世界各国政府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积极应对的地方。



全球变暖是气候灾害频发的主因


面对气候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科学家们对其背后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以2012年发生在全球的气候灾害事件为样本案例,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发现:在2012年全球数十次的气候灾害中,有一半以上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联系。2016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是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一年世界各地也发生了27次极端气候灾害事件,这为科学家们研究气候灾害背后的形成规律提供了大量案例。通过对这27次气候灾害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其中至少21次灾害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联系,比如发生在非洲的干旱、北美森林火灾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高温都与全球变暖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发因素,它极大地增加了后者的发生概率。

全球的热量和水循环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点的扰动和变化都可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全球气候灾害产生的原因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背后包含了多种因素繁复多变的协同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就自然因素而言,主要是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的异常变化,比如亚洲季风、青藏高原地理因素、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以及全球环流系统异常等。此外,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引发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也是气候灾害的重要诱因。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工农业生产以及毁林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全球整体气温加速上升。气候变暖从根本上打乱了地球各地区的热量平衡和水循环系统,使得世界各地的水旱灾害、极端温度事件频繁发生。

从人类现阶段的减排效果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趋势来看,气候灾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加。来自比利时灾害传染病学研究中心的萨皮尔教授表示,一系列统计数据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无法适应气候变化、不加大减排力度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如果极端气候灾害以现有水平持续增长20年,那么人类的前途将非常黯淡。因此,从人类前途和命运角度出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应对气候灾害亟须遏制全球变暖


气候灾害、全球变暖,无论哪一种祸患都不是单个国家、单个地区的责任,而它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全人类谁也逃不开的劫难。因此,为了应对各种气候灾害,需要世界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私利,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协同合作,共同承担拯救人类自己的责任。

应对全球气候灾害,人们需要从长期和短期着眼,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应对气候灾害。从短期来看,世界各国需要建立气候灾害预警机制和体系。《2020年气候服务状态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重,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更高,后果更严重,同时其预测难度也更大,这些都为气候灾害预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仅有40% 的该组织成员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气候灾害早期预警系统,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由于航天、气象及通信卫星领域的科技落后,导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差,无法及时将相关预警信息传达至即将处于灾难中的人们。从全球来看,非洲地区的这种能力缺口最大,该地区气候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仅能覆盖每10万人中的4.4万人。因此,从气候灾害的全球应对来看,需要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这一过程需要联合国、国际减灾署、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的斡旋和协调,落实相关投资资金和技术,建立全球气象数据的共享平台,帮助欠发达国家填补气象数据空白,实现全球整体气候灾害预警能力的提升。

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气象灾害还需要世界各国积极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打乱了地球亿万年演变所形成的热量平衡和降水循环模式,进而引发全球极端气候和气象灾害频发。因此,要从根本上彻底遏制日渐频繁的气候灾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是治本之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已经进行了多次努力。如1992年推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推出的《京都议定书》,2015年推出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但整体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美国原本于1998年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但是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宣布退出该协议。美国同样于2016年4月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但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又马上宣布退出该协定。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的主要大国,美国反复加入和退出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协定,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给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带来了多重挑战。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秉承这一理念,积极加入联合国框架下减排协定,积极履行协定承诺,不断为全球减排工作贡献中国力量,2019年8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称中国有望提前9年实现《巴黎协定》减排承诺。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承诺,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可以说,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更是积极践行者,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更多国家同中国一道,积极承担自身的减排责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这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不断增加的全球气候灾害。


来源:
《生态经济》